2024年10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603起
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
学习贯彻三次全会精神在行动●“振兴路上谱新篇”|十八洞村的明白账

中国,永远在这儿

发布时间:2018-11-08  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字体大小[ ]

  “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,但不能掀翻大海。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,大海依旧在那儿!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,中国依旧在这儿!面向未来,中国将永远在这儿!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,令世界感受到中国来自历史的底气、面向未来的信心。

  原标题:中国,永远在这儿

  “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,但不能掀翻大海。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,大海依旧在那儿!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,中国依旧在这儿!面向未来,中国将永远在这儿!”

 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,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,令世界感受到中国来自历史的底气、面向未来的信心。

  中华民族从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走来,逐渐生成了百折不挠、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,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、没有断流的文明。5000多年来,中华文明诞生了孔孟老庄,经历过强汉盛唐,曾以仁义礼智信辐射至周边国家,曾以温良恭俭让礼敬出大国风范,曾以诗书礼乐打造出崇高的价值观念。无论是有形的汉字、中医、丝绸、茶饮、瓷器,还是无形的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,都独具魅力、历久弥新。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,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,从苏武牧羊到岳母刺字的历史典故,其中贯穿的自强不息、勤劳勇敢、忠贞爱国等,一脉相承,砥砺积淀,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。

  历史的长河行走越长,遭遇的险阻就越多。中华民族的发展,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。然而5000多年来,哪怕无数次遭遇自然灾害、外敌入侵和战乱的苦难,我们的民族、我们的文化都没有干涸断流,反而汇成了一片汪洋大海。这是因为,中华大地有三道万里长城。第一道,是那座实体的、肉眼可见的、由一块块青砖砌成的万里长城,它在中国古代守护着疆土的完整,标示着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强盛;第二道,是由所有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造起的万里长城,每当我们国家到了危难时刻,这道长城就会凸显出来,众志成城,以民族之魂守卫着家国闯过灾难,屹立不倒;而第三道万里长城,则是由中华文化构建出的不朽长城,这道文化长城,虽无形却无处不在,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髓里,形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。由此,中华民族才得以成为炮火不曾摧毁的民族,成为经百折而犹向前、始终铁骨铮铮的民族,成为怀天下为公精神、始终追求“美美与共、天下大同”的民族。穿越五千年的风和雨,跨越前进路上的艰与险,中华民族过了多少坎,就创造了多少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!

  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,使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走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道路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先辈们立足于华夏这片土地,积极探索,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。从精神追求看,传统文化提倡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奋斗精神,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,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,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,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,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,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人生态度,“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”的价值理念等,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。从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看,传统文化中“大一统”的国家观念,“世界大同”的政治理想,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的民本思想,“载舟覆舟”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,“止戈为武”、“好战必亡”的和平思想,“应时而变,与时俱进”的变革意识,“法安天下,德润人心”的治理思想,“以和为贵,和而不同”的包容精神等,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。这些,都给了我们继往开来、坚定前行的底气,让我们清楚自己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,形成了我们在今天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。

  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历史、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。五千年长卷,反复验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创造力,也铸就了这样的信心与信念:中国将永续不断地在人类文明中写下恢宏篇章。我们不但在坚定走自己的强国之路、复兴之路,也在为人类寻找更好的未来——无论何时,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,始终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,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,始终坚持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、中国力量,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、全球发展的贡献者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。积淀了厚重历史、经过40年改革开放历练的中国,有能力在山重水复中拓路开山。前行路上的颠簸,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,不会动摇我们复兴路上的脚步。

  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中国,永远在这儿!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)

中国公共新闻网摘编崯嶧

【免责声明】:以上图、文、音/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(本网原创文章除外),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、法规、政策,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,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: 3555333776,微信号:GAN160003,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。电话:010-89525216。本网投稿邮箱:3555333776@QQ.COM。通讯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(华声国际大厦)1层 1 2 1号。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,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、来源:XXXXX网站。
点击查看更多评论>>发表感言:
验证码,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。